市安监提示〔2025〕8号
当前正值夏季生产高峰期,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频发,易诱发有限空间作业中毒、窒息等生产安全事故。根据住建部印发《房屋市政工程有限空间识别和施工作业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结合近期部分地区发生的相关事故,现做相关工作提示:
一、事故案例
(一)事故案例一
2025年7月8日,四川成都市新津区五津街道五津长岛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开展污水井检测工作时,发生一起有限空间作业窒息事故,致3人死亡。住建部发布关于该起事故查处督办通知书,要求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做好事故调查相关工作。
(二)事故案例二
2025年7月22日,我市崇川区某污水提升泵站在检维修作业过程中发生1起有限空间中毒和窒息事故,造成相关人员伤亡。目前,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二、事故特点
(一)突发性强,预警时间短
有限空间多为封闭或半封闭环境,内部气体(如硫化氢、甲烷)可能因自然积聚(有机物厌氧分解)或外部触发(开启设备、搅拌物料)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作业人员常因未察觉异常而突然中毒或窒息,预警时间极短,难以及时逃生或呼救。
(二)伤亡概率高,群死群伤常见
有限空间的作业空间狭小、出入口狭窄,事故发生后受困人员活动受限,无法快速撤离;有毒气体扩散快,易波及同处空间的其他人员。同时,盲目施救,特别是未防护进入救援,易导致伤亡扩大,二次事故风险高。
(三)隐蔽性强,危险因素难预判
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因素常具“潜伏性”。如硫化氢高浓度时麻痹嗅觉神经,导致“无臭味既是无毒”的误判;甲烷等气体无色无味需专业仪器检测,因作业环境变化复杂,动火作业可能瞬间触发燃爆事故。
(四)季节性差异,气象条件加剧风险
夏季高温,加速有机物分解,有毒气体产生量激增,同时作业人员因高温疲劳,反应能力下降;冬季低温,有限空间为保温减少通风,氧气溶解度降低,同时作业人员因穿厚重衣物行动迟缓,逃生能力下降;雨季汛期,地下空间可能因雨水倒灌,短时间内积聚大量泥沙或有毒气体,导致事故发生。
三、事故预防
各单位应高度重视《指南》的重要指引意义,认真贯彻落实《指南》相关要求,构建施工项目“源头辨识、过程严管、应急制胜”的全链条风险防控模式。
一是全面辨识,建立台账。各项目要对工地内所有检查井、管廊、储罐、水池、密闭地下室等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建立《有限空间管理台账》,做到数量清、位置明、风险知。
二是醒目警示,物理隔离。在所有已辨识出的有限空间入口处,必须设置规范、醒目的“有限空间、禁止擅入、入内须审批”等安全警示标志,并采取上锁、封堵、围挡等有效物理隔离措施。
三是方案先行,审批确认。凡涉及有限空间作业,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经严格审批。作业前必须办理作业票,明确作业内容、时间、人员、风险及防控措施。无方案、未经审批严禁作业。
四是刚性执行“作业五步法”。即“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设监护、备应急”。必须使用鼓风机强制通风,必须使用经计量检定的仪器检测合格,作业全程必须有专职监护人员,应急救援装备必须在旁备妥。
五是强化培训,提升能力。各单位必须对所有管理人员和一线作业人员进行《指南》的专项培训,使其熟知风险、规程和应急知识。一旦遇到险情,坚持科学救援,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盲目施救。
附件:1.房屋市政工程有限空间识别及施工安全作业指南(试行)
2.房屋市政工程有限空间识别及施工安全作业指南(试行)画册
3.房屋市政工程有限空间识别及施工安全作业指南(试行)海报
南通市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站
2025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