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灯杆“微治理”,撬动城市品质“大提升”。近日,南通主城区灯杆附属物专项整治全面收官,通过“分类施策+智慧赋能+协同共治”系统治理模式,21248件附属物实现100%闭环处置,既破解“无序挂载、隐患突出”痛点,更形成可复制的城市公共设施治理“南通样本”。
城市灯杆既是市容环境“微窗口”,也是精细化管理“神经末梢”。2025年以来,南通主城区(含市区、创新区、开发区等板块)以“全域覆盖、分类攻坚、长效闭环”为思路推进整治,通过“拉网式排查+精细化建档”筑牢基础,立足板块特色“一域一策”发力,各板块明确附属物产权与维护责任,从源头破解“底数不清、权责不明”难题。市照明管理处依托照明综合管理系统搭建GIS模块,实现合规设施“一图统管”,梳理6701条附属物信息;创新区推进“多杆合一”整合功能设施,故障响应时间压缩至1小时内,完成5229根灯杆“一杆一档、一物一码”登记;开发区完成17948盏路灯“钠改LED”与单灯控制器加装,实现节能30%+智慧管控双重效益;通州湾以“疏堵结合”破解产业园小广告难题,苏锡通则以“每日巡查”筑牢安全底线。
市住建部门强调,此次整治避免“运动式清理”,而是构建长效治理生态的关键举措——主城区已建立“标准先行、技术支撑、协同共治、考核闭环”机制,以《南通市市区城市照明管理办法》为基础细化挂载规范,借智能设备推动管理向“数据驱动”转型,通过“政府+企业+市民”多元格局压实责任,将灯杆管理纳入城市治理考核,确保规范管理常态化。此次整治不仅实现从“无序挂载”到“规范智慧”的转变,净化城市视觉廊道,更以灯杆为支点探索出公共设施精细化管理新路径。下一步,南通主城区将深化智慧化应用、拓展“多杆合一”覆盖范围,以“微治理”精准发力,为建设宜居宜业现代化新城注入持续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