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认真落实中共中央新修订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聚力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助推住建事业高质量发展,11月2日至5日、11月15日至18日,以“筑基强能 '四敢'争先”为主题的市住建局系统干部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分两期在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建筑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局机关、直属单位合计近两百人参加集中培训。现将培训班部分学员心得体会进行摘编,以供交流。
南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四级调研员 沙 红
塞缪尔说:年轻不是生命里的一段时光,它是一种精神状态。本期培训班安排在家门口的大学——南通大学,那迎面扑来的青春气息、渴望知识的明亮眼眸、洋洋盈耳的书声琅琅、阳光自信的灿烂笑容,一切都点燃了大家蛰伏起来的年轻,激发了与青春、与事业初相遇时的激情活力。 学习的真谛不仅是知识,更是思维。是我们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核心能力。于是在“依法行政”“信息宣传和舆论处突”“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城市更新”等专题的学习中,大家认真听讲、积极研讨,向老师请教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甚至有同学能够诚恳评价老师的理论观点和授课质量,这是一种积极的学风,是培训班达到的效果,更是住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希望。
南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人事处处长 杨嘉理
课程思想的“味道”很浓。品尝到党的理论“甜味”,还尝到新理念、新形势的“鲜味”,闻到管理能力的“香味”,享受到味道多元、营养丰富的思想盛宴。理论实践的“浓度”很高。尚庆飞书记以“六个必须”的角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石海云处长以全媒体时代探讨舆情应对的“术”与“坑”……让人耐嚼、耐品。 学习互动的“劲头”很大。王开亮局长在开班动员讲话中提到的“抓住难得的机会、练就超越别人的基本功、展示优秀的住建形象”,大家通过培训让自己学有所得、学有所悟,练就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走出去能干的本领,努力使自己成为住建系统的一名精兵强将。
南通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书记、主任 徐武钧
此次培训班较好地拓宽认知视野和知识体系,令我受益匪浅、意犹未尽。为学之实,固在践履。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将把学习成果运用实际,带头念好“干”字诀。一是提振担当精神,做到“敢干”。面对检测市场竞争激烈、建筑业增长乏力、运营成本大等困难挑战交织,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摒弃一些影响较深的老观念、老习惯,围绕具体问题深入调研、攻坚克难,着力解决一批影响和制约单位发展运行的短板弱项,推动检测中心工作提质增效。二是增强攻坚本领,做到“会干”。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熟练掌握其中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运用其指导应对挑战、抵御风险、克服阻力、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勇承使命责任,做到“善干”。牢牢把握做好经济工作这个总目标和服务住建大局这个总要求,确保检测中心的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当好全市检测行业的“国家队”、能力发展的“领头羊”、文明建设的“模范生”。
南通市房改房服务中心副主任 范 敏
培训临近尾声时,立足在金鸡湖畔一座小楼的露台,数堂精彩的讲座式教学,与苏州博物馆的匠心别具,还在脑海中摇晃,“啾——”飞鸟一声鸣叫划过辽阔天际,身影投射于晶莹闪亮的“东方之门”。此时,“天地一沙鸥”,建筑的超功能美感具象为目之所及的开阔、灵动与叠层,突然有点能触碰到古人登高咏怀的兴叹。这次培训有个专题叫建筑美学,作为中文系的人原以为短暂的学习未必能获得开悟,如今知行合一的场景却让我顿悟一番独特的体会:“透景”是建筑与自然之间实现和谐统一的桥梁,更是居住者走进自然、融入自然的延展梯。我们应该在设计和建设中考虑到这些因素,让建筑在承担着人们居住和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成为人们向往和欣赏的对象,沉淀文化,承载美、归属与认同,表达情感亦回应人们的心理需求。
南通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宋小峰
培训班的学习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线,让我深深感悟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住房更是人民群众安身立命之所,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应是工程一线的质监人的矢志追求。我们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把“问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用“辛苦指数”提升“满意指数”。住建事业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立足本职岗位,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住建领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与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基础的民生工作来抓,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做好建筑品质提升与城市更新工作,集中力量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南通住建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南通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戎丹萍
这次培训在艺术学院感受最深的是文化的“软实力”,借鉴城市更新工作,我有几点思考。一是造园之始,意在笔先。设计先行,是减少重复性工作最好的途径。通过分析研究城市文化历史经济政策等事业,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软实力,选择合适的设计稿,才能将好的“图纸”一茬一茬干下去。二是因地制宜,随势生机。发挥城市特色,让人记住乡愁,才能增强 “人地依恋”关系,进而提升社会的凝聚力。三是胸有沟壑,统筹全局。我们难以预料未来城市的变化需求,通过“留白”手法可以一定程度上延续城市生机和创造力,发挥前瞻性作用,为城市传承与发展、创新与活化留足源动力。